北伐战争结束后,老蒋成功击败了奉系,随即开始筹划削弱革命军内部的各种力量。他的首要目标便是来自两广地区、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桂系。
在鼎盛时期,桂系堪称一代智囊。
李宗仁的势力范围遍及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河北和天津六个省份,手下拥有20万大军,成为蒋介石统一中原地区最强劲的对手。
桂系的崛起主要依赖军事实力,而非经济资源。
黄埔军校的师生组成的第1军经验不足,而桂系的钢7军和粤系的第4军则成了北伐的核心力量。钢7军在两湖地区表现尤为突出,从未打过败仗。这支由第7军发展而来的桂军,是北伐队伍中最强大的部队。
实力雄厚的桂系军队,短短三个月内就被蒋介石轻松击溃。蒋甚至没使出全力,桂系就彻底崩溃。李宗仁和白崇禧不得不逃往香港寻求庇护。
蒋介石之所以能轻易战胜桂系,主要归功于杨永泰。这位被誉为民国“毒诸葛”的人物,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杨永泰是如何精心策划,一步步瓦解桂系的?
这位仁兄在官场上频繁换工作,每次离职都和老东家闹得不可开交,搞得他在民国政界名声很臭。虽然他人脉挺广,但真敢用他的却没几个。
老蒋启用杨永泰,主要出于两个原因:一是给结拜兄弟黄郛面子,二是他刚由军界转战政坛,身边缺乏得力的政务助手,这才不得已收下杨永泰。
杨永泰算是赶上了好时机。他刚投靠蒋介石,黄郛就因济南事件引咎辞职。随后,桂系联合冯玉祥和阎锡山,在二次北伐后对蒋介石施加了巨大压力。
在蒋介石面临内外困境之际,杨永泰凭借多年从政的敏锐直觉,认为时机已成熟。在与蒋介石的深度对话中,他提出应对三大势力进行削弱,核心策略便是“削藩”。
对付桂系,靠武力解决;针对冯玉祥,用金钱摆平;处理阎锡山,靠谈判搞定。
杨永泰的三步策略精准地击中了这三股力量的要害。
阎锡山作为山西及华北地区的代表,一直未能在中央获得足够重视。他主要活跃于山西本地,是地方势力的典型人物。阎锡山并无统领全国的雄心,因此通过政治手段既能安抚也能压制他。
冯玉祥的野心远超阎锡山,但他的西北军却因出身贫瘠的西北地区而闻名于贫困。连续多年的饥荒让冯玉祥疲于应对,他的部下如韩复榘、石友三等人,更是因为贪财而显得格外缺钱。
两年后的中原大战验证了杨永泰的远见。蒋介石正是凭借财力优势击败了冯玉祥,成功掌控了中原地区。
提到桂系,老蒋心里就不好受。和北方那两个临时加入的盟友不同,桂系和两广关系紧密,一直是他的心头大患。
李宗仁与汪精卫联手,直接导致了蒋介石的首次下野。在这场政治较量中,蒋介石最终败给了李宗仁。
杨永泰认为,桂系虽然实力雄厚,但并非无懈可击。他们的快速扩张导致根基不稳,这是其致命弱点。
桂系在李宗仁、白崇禧和黄绍竑的领导下,掌控了两湖、华北和两广三大区域。若再有三四年时间整合这些地方势力,其影响力将难以撼动。桂系的辉煌主要归功于英勇善战的广西子弟兵,北伐战役中,第7军立下了近一半的战功。
要搞定桂系,关键得先削弱他们的军事实力。一旦钢七军这个靠山倒了,那些跟着桂系混的小角色自然会作鸟兽散。
【激化矛盾,蒋桂大战】
杨永泰提出的削弱地方势力的策略,正中蒋介石下怀。在蒋介石完成第二次北伐,将张学良赶出关外后,控制着江南富庶地区的他,立即着手实施这一计划。
为了给削藩找个合理的理由,杨永泰再次施展“金刀计”。北伐结束后,四大势力齐聚南京,他趁机提出裁军方案,并将其分成两部分执行。
杨永泰提议,可以借全国军队整编的名义,削减各地军阀的兵力,为后续逐个瓦解他们创造条件。
第二点:杨永泰向蒋介石献策,提议用“表面提拔,实际削权”的方式,将各地军阀调到南京任职,借此切断他们与原有势力的联系,然后逐步夺取他们的军权。
这个阴险的布局,简直像极了小胖用九转大肠戏弄曹可凡的那招。
如果你不削减军队,我就用武力解决;裁军意味着你选择服从我。
1928年8月8日到15日,蒋介石在南京给冯玉祥、阎锡山和李宗仁安排了新职位:冯玉祥当上了行政院副院长和军政部部长,阎锡山负责蒙藏委员会和内政部,李宗仁则出任军事参议院院长。蒋介石希望他们留在南京,一起处理国家大事。但这三人早就看穿了蒋介石的意图,根本不买账,私下还结成了同盟。李宗仁的朋友、来自两广的吴稚晖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蒋先生原本是混迹江湖的人物,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政府高官,自然变得目中无人。
老蒋早料到谈不拢,和地方势力很快散伙,各自回家备战,随时准备动手。
杨永泰分析冯玉祥、阎锡山和李宗仁三方力量时,主张首先对付李宗仁的桂系。他认为,相较于其他两股势力,桂系是更迫切的目标。
杨永泰认为,当前能与蒋介石一较高下的只有李宗仁、冯玉祥和阎锡山。阎锡山善于周旋,暂时构不成威胁;冯玉祥反复无常,缺乏群众基础。
要是让李宗仁继续扩张势力,南京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冯玉祥和阎锡山肯定会趁机发难,蒋介石可能再次遭遇下台的命运。虽然李宗仁的地盘最大,钢七军战斗力也强,但他的根基不稳,内部关系复杂。只有消除李宗仁在两广和两湖的威胁,蒋介石才能彻底掌控长江以南,进而与冯玉祥、阎锡山一较高下。
杨永泰对桂系的分析切中要害。表面上桂系势力庞大,实际上内部派系纷争不断,新老成员之间的冲突尤为激烈。
桂系当时控制着三大区域:
李宗仁掌控着湖南和湖北;白崇禧负责华北;黄绍竑则管理着广东和广西。
势力范围从河北延伸到广西,形成一条狭长的战线。这种布局过于分散,内部凝聚力不足,给蒋介石提供了逐个击破的机会。
黄绍竑负责守卫的两广地区,内部情况复杂。李济深虽是广西人,与李宗仁交情深厚,但他手下的粤军将领陈济棠、陈铭枢、张发奎和薛岳等人,都是广东本地出身,对桂系的领导并不买账。双方的关系更像是合作,而不是上下级。
白崇禧在华北整合了唐生智的湘军后,提拔了李品仙等老同学,意图脱离桂系自立门户,建立自己的地盘。与此同时,李宗仁坐镇两湖,尽管有钢七军坐镇,但桂军内部并不太平。李明瑞等钢七军元老与陶军、胡宗铎等新加入的将领之间冲突频发,矛盾重重。
杨永泰抓住了桂系内部的矛盾,作为打击对手的切入点。
【三连环策反桂系】
1929年3月,桂系军队借口湖南扣留税款,突袭了已归顺蒋介石的鲁涤平,并拘禁了资深革命党人程潜,由此引发了蒋桂之间的军事冲突。
杨永泰看到桂系率先行动,笑着说这是他们自找麻烦。当时蒋介石正愁没理由对付桂系,没想到他们自己先沉不住气。杨永泰觉得,应该趁李宗仁还没完全准备就绪时抢先出手。不过他也意识到,光靠武力并不能彻底解决桂系问题。
应该充分利用广西势力与湖南本土派系之间的分歧来制造话题。
他开始向老蒋提议,采用策略分化桂系势力。
先打头尾再攻心,搞定两湖的桂军和北平的白崇禧,最后直扑广西,端掉桂系老窝。
1929年2月末,战事尚未打响,白崇禧在华北的势力就已率先崩溃。当时驻守华北的部队并不属于桂系核心力量。
杨永泰提议用金钱策略对付华北的白崇禧部队,推荐唐生智去当说客。唐生智用银元收买湖南籍士兵,喊出“打倒桂系,回湖南”的口号,动摇军心。同时,白崇禧在华北支持老同学李品仙,排挤西北军的魏益三,迫使魏益三离开。面对唐生智的压力,这些杂牌军迅速倒戈,白崇禧瞬间成了孤家寡人。
白崇禧的老同学李品仙突然反水,投奔了蒋介石。这一变故让白崇禧措手不及,只得匆忙从天津乘船逃回广西。与此同时,华北的桂军在没有发生任何战斗的情况下就被瓦解了。
华北桂军的战斗已经结束。
1929年4月,老蒋在平定华北桂系后,率十几万中央军向两湖进发,目标直指桂军主力。这支桂军由第7、14和15军组成,是桂系最精锐的力量。尽管夏威、胡宗铎和陶钧三人平时关系紧张,但在老蒋大军压境的情况下,他们还是决定联手抵抗。
老蒋原本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,正准备动手时,杨永泰提出了新的建议。
这又是一次利用他人之手达到目的的计谋。
他首先联系了被李宗仁赶到香港的桂系将领俞作柏,承诺提供资金支持,借助俞的影响力拉拢了李明瑞。李明瑞当时是钢七军第14师师长,原本有望升任军长,但白崇禧任人唯亲,提拔了胡宗铎和陶钧,引发军中老将的不满。这种不公让桂系内部矛盾加剧,尤其是老派将领与胡、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。
在俞作柏的策动下,加上白崇禧的失败,李明瑞选择了临阵倒戈。他率领北伐军主力钢七军撤离战场,直接导致桂系军队溃败。胡宗铎和陶钧的部队被迫退守鄂西,最终在4月底被缴械。
两湖地区的桂军已彻底失败。
1929年4月,战事刚起,杨永泰就通过孙科等广东高层的影响力,施压并说服李济深前往南京调解蒋桂冲突,实际上是将他调离广州并软禁在南京。这一举动让广东粤军陷入混乱。杨永泰抓住机会,鼓动蒋介石拉拢对桂系不满的陈铭枢和陈济棠,形成围攻之势,直指在广州的桂系头目黄绍竑。同时,他与张发奎等人联手,将桂军逐出广东,并沿西江进攻梧州、龙州等桂系关键据点,导致桂军在广东的地盘接连失守。
两广地区的桂军已彻底溃败。
短短三个月内,与蒋介石齐名的桂系势力迅速瓦解,尤其是在华北和两广地区,蒋介石甚至未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。杨永泰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他巧妙利用桂系内部的分歧,成功阻止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与蒋介石争夺中原的计划。
从老蒋听从他的建议削弱地方势力起,桂系的每一步行动几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。
蒋介石通过精心策划的三步策略,成功在1929年的蒋桂战争中击败了李宗仁领导的桂系势力。
在中原大战的第二年,杨永泰再次施展手段。他看准了陈济棠和陈铭枢的野心,鼓动他们攻打正北上的桂军。通过挑拨两广军队的关系,杨永泰成功让李宗仁孤立无援,无法协助反蒋联军。这为蒋介石最终赢得中原大战铺平了道路。桂系正值鼎盛时期,却因杨永泰的计谋逐渐分崩离析,彻底丧失了争夺中原的机会。
杨永泰两次抓住桂系的软肋,成功击溃对方,称他为桂系的终结者,一点不为过。
下一篇:没有了